本站主頁
属性 公办 本科 所在地 福建省福州市
福建师范大学(Fujian Normal University),坐落于中国东南名城——福建省福州市,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2011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福建省重点建设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面向东南亚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培训基地、国家单独招收台湾学生试点学校、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学校。
資料來源: 院校官網 整理: 大学志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5日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的有关规定,2025年福建师范大学继续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招收台湾学生,具体安排如下:
一、招生人数和专业
2025年招生计划为50名(各专业计划打通使用),后续将视报考生源情况调整。申请人可在公布的招生专业目录中选择6个专业作为专业志愿,招生专业参考《福建师范大学2025年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专业一览表》(见附表),实际招生专业以报名系统为准。
二、申请资格
(一) 持有《台湾居民居住证》或《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及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考生所持证件须与考生本人信息一致,且在有效期内。
(二)参加台湾地区2025年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语文、数学A/B、英文考试科目中任何一科成绩达到均标及以上的台湾高中毕业生。部分专业数学A/B须达到均标及以上(详见报名系统内专业要求)。
(三)品行端正,身体健康。
三、申请时间和方式
(一)申请时间:2025年3月1日至31日。
(二)申请方式
1.符合条件的申请者登录祖国(大陆)普通高校依据台湾地区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报名系统(网址:www.gatzs.com.cn/z/tw)进行报名。按要求输入信息,上传个人证件、电子照片、学测成绩、考生诚信承诺书等基本材料,提交成绩查验授权书及学校所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系统报名不收取费用。
2. 考生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填报信息错误或填报虚假信息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三)审核及面试
2025年4月1日至5月14日,我校将对申请人报名资格和报名材料进行审核,并通过邮件或电话等形式通知学生面试时间和形式。
(四)录取
学校根据申请人“学测”成绩、面试成绩及综合情况等进行评定,择优录取,并在5月15日之前公布拟录取名单。考生须于5月15日至19日期间登录系统查询本人录取情况,进行录取确认。逾期未确认的考生视为放弃录取资格,且不得参加征集志愿报名。
(五)征集志愿及补录
如我校未完成招生计划将通过征集志愿进行补录。我校将于5月20日设置征集志愿招生专业目录和招生要求。
考生于5月21日至31日期间进行报名。首轮已报名的考生无需重新注册,填报志愿、提交高校要求的其他材料即可。
我校将于6月1日至20日期间开展审核、考核及录取工作,6月21日前将公布征集志愿拟录取名单。
考生须于6月21日至25日期间登录系统查询本人录取情况,进行录取确认。逾期未确认的考生视为放弃录取资格。
四、收费标准
被我校录取的台湾高中毕业生入学注册时,应按照学校规定缴纳学费、住宿费和杂费等,收费标准与祖国大陆学生相同。
五、入学及在校管理
1.被我校录取的学生请按照录取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到学校报到,具体事宜请参考连同录取通知书一起寄送的《新生入学须知》。录取通知书预计将于7月底寄出。
2.新生入校后须进行入学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名、录取条件或弄虚作假者,将被取消入学资格。
3.台湾地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学生的规定》(教港澳台〔2016〕96号)以及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六、奖学金制度
台湾地区学生在读期间可申请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台湾学生奖学金。
七、学历证书及证书种类
本科学习期满,修完规定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者颁发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证书;达到福建师范大学学位授予标准者颁发福建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八、联系方式
招生部门: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学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乌龙江中大道18号
学校网址:www.fjnu.edu.cn
招生网:iccs.fjnu.edu.cn
电子信箱:jwszs@fjnu.edu.cn(王老师)
电话: +86-591-83465026
本简章内容如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招生规定不一致时,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为准。
福建师范大学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招收台湾学生专业一览表
学院 |
专业 |
教育学院 |
教育技术学 |
教育学 |
|
学前教育 |
|
教师教育学院 |
小学教育 |
心理学院 |
心理学类 (包含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
经济学院 |
工商管理类 (包含工商管理、财务管理)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金融学 |
|
金融工程 |
|
经济学 |
|
法学院 |
法学 |
文学院 |
文化产业管理 |
汉语言文学 |
|
海外教育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 |
外国语学院 |
翻译 |
日语 |
|
西班牙语 |
|
英语 |
|
传播学院 |
新闻传播学类 (包含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 |
社会历史学院 |
档案学 |
图书馆学 |
|
历史学 |
|
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
公共管理类 (包含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 |
旅游管理 |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统计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人工智能 |
|
软件工程 |
|
物理与能源学院 |
材料物理 |
物理学 |
|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类 (包含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化学与材料学院 |
应用化学 |
化学 |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环境工程 |
地理科学学院 |
地理科学类 (包含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生态学 |
资料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_院校官网 | 资料整理:大学志 · 华侨港澳台招生组
福建师范大学坐落于素有“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百年省属高等学府。学校肇始于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2012年,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林兰英、郑作新、黄维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大师巨匠曾在学校任教。经过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传承创新,学校砥砺出“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一大批高级别荣誉称号。滋兰树蕙,桃李芬芳。建校以来,学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本部现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000亩。现有本科专业84个(202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专业77个),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4万多人,各类研究生1万人左右。校本部拥有1872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3.5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5.54%;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特殊人才支持计划9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含海外)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评审组召集人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6人,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4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7项,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先后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流本科课程53门次,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2个。26部教材入选国家级重点规划建设教材,全国优秀教材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项目)8个,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1项,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17个师范专业完成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国家人才培养基地4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各1个。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高峰学科9个、高原学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2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有3个学科进入A类、12个学科进入B类,A类学科数、AB类学科数均位居福建省属高校第1位,A类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45位。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勇攀科学高峰。获批建设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全国仅7个),拥有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之一)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部省级科研平台109个。先后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1000项,其中独立或合作获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近5年来,承担各类国家级课题超500项,其他各类课题37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项,3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围绕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生动实践,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多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打造一批富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新型智库,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努力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毗邻台港澳等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台湾40多所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学校现有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学院,6个本科层次、1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印尼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菲律宾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海外华文教育初具规模、特色彰显,迄今已向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等26个国家派出志愿者共计19批983人(次),与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印尼阿拉扎大学合作创办2所孔子学院,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习近平等中央领导访问印尼期间与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学生亲切交流。
学校主办多种学术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教育部名栏建设学报、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自然科学版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总量近400万册,电子图书近300万册,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尤以丰富的古籍、善本、碑刻、字画、地方文献、早期外文原版书籍和“五四”前后代表性报刊的收藏享誉海内外。校园网络设备完善、应用广泛,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拥有一批高水平体育场馆,运动设施完备,较好满足各类赛事、训练、健身运动的需求。设有附中、附小、实验幼儿园等附属学校,附中是福建省获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最多的学校。
走过115年光荣历程的福建师范大学,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正朝着加快建成富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努力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资料来源:福建师范大学
统计数据截止到:2022年6月
厦门大学 | 华侨大学 |
福州大学 | 福建工程学院 |
福建农林大学 | 集美大学 |
福建医科大学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福建师范大学 | 闽江学院 |
武夷学院 | 宁德师范学院 |
泉州师范学院 | 闽南师范大学 |
厦门理工学院 | 三明学院 |
莆田学院 |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 福建江夏学院 |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